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盲人钢琴调律网 >> 首页 >> 音乐知识 >> 西方音乐知识问答
西方音乐知识问答
作者:51tiaolv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1066 更新时间:2010-8-30 13:46:14

    不能否认,巴洛克时期器乐飞速发展的前提是乐器制作业的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大利优质小提琴的制作,尤其是十七世纪时,意大利的克雷蒙纳城出现了阿玛蒂(Amati)、斯特拉地瓦利(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瓜内利等制作提琴的名工巧匠,他们制作的提琴,直至今天仍是演奏这一乐器的演奏家们所向往的乐器。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渐渐取代古提琴(Viola da Gamba),使巴洛克音乐与美妙的歌曲交相生辉。在键盘乐器中,最适合演奏巴洛克音乐的当首推古钢琴与管风琴。特别是在德国,带踏板的管风琴在教会中盛行了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德国人对垂直式音响构成的偏爱。此外,在法国,奥特退尔(Jacques Martin Hotteter 1680一1761)等人对木管乐器进行了改良,为凡尔赛宫廷的音乐增添了更加华丽的色彩。

  14  问:巴洛克音乐作品的题名中;常有国名出现,如巴赫创作的《意大利协奏曲》、《法国组曲》等,这是为什么? ·

答:这是因为巴洛克时代,人们发现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不同的情趣。在音乐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看法认为:真正优秀的音乐只有一种,它应该超越民族的界限;第二种看法认为:各民族应有各自独特的音乐,应该发展与他们的音乐相适应的技法。用这两种方法对音乐史上的各个时期中进行划分的话,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派时期是按前一种认识划分的,而巴洛克时期和浪漫派时期则是按后一种认识划分的。在巴洛克时期出现这么一种态度,即人们喜欢欣赏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反过来说,那时的音乐已经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以致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可以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而处于各种音乐风格的两个极点,时时处处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音乐史上的两个大国——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风格。拿歌剧来说,意大利歌剧创造了抢白似的无伴奏宣叙调和美声独唱,法国歌剧创造了用法语吟唱的宣叙调以及华丽的芭蕾舞场面。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最后形成为“意大利风格序曲”与“法兰西风格序曲”的对立。在器乐方面,协奏曲是意大利的典型音乐形式,组曲则是法国音乐的代表,在演奏上也形成了意大利派和法国派两个不同的派别。

    但不久以后,这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仅被看作为两种不同的技巧。德国作曲家巴赫分别用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进行作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在风行这种“欣赏不同风格音乐”的态度的同时,另一种力图集两者之精华于一体的倾向亦在出现,被列为法国音乐代表者的库普兰(1668——1733),在他的《趣味之和》和《吕里赞》等作品中,就力求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久这一做法成为德国音乐的一个潮流,从而为前期古典派和古典派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15  问: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器乐曲?

答:有关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创作了风格迥异的音乐。其次巴洛克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概括地说,巴洛克前期到后期器乐的发展,是受下述两个条件制约的:

    第一,追求各种乐器所特有的演奏效果和特定的表现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习惯音调”(idiom,指某一流派、作曲家、乐器等特有的音乐风格)。各种乐器都能演奏的带中立性的作品逐渐消失,出现了小提琴乐曲只能用小提琴演奏,古钢琴乐曲非古钢琴演奏不可的局面。各种习惯音调的形成,使巴洛克后期出现了转换音调的现象。所谓转换音调,是指用弦乐器模仿歌剧中宣叙调的效果,或把小提琴演奏法移植到键盘乐器中去,这样便开拓出了千个新的演奏领域。

    第二,器乐曲形式的分离。器乐曲的即兴形式,并列形式逐渐被富有条理的形式所取代。例如,寻求曲被赋格取代;坎佐涅被奏鸣曲取代,在独奏奏鸣曲基础上形成的三声部奏呜曲,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变奏曲的主题被安排在低音部。形形色色的舞曲发展成了组曲这一形式。对演奏组音响对比的偏爱集中反映在协奏曲的创作上,继大协奏曲(Concerto Grasso)以后,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也于十八世纪问世。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种背景下的作曲家们的创作活动。

    活跃于十七世纪初期的作曲家中,以北欧的斯维林克(Janpieterzoon Sweelinck、l562—1621)及南欧的弗莱斯克巴尔地(Girolamo Frescobaldi、l583一1643)最为重要。这两位作曲家同时也都是闻名于世的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可以说管风琴音乐和古钢琴音乐的地位是由他们两位确立的。其中斯维林克以市民文化基础雄厚的荷兰为舞台进行活动。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有“德国管风琴演奏家之父”的美名。以沙伊特(Samual Scheidt、l587——1654)、席德曼(Heinrich Scheidemann、1596—1663)为始祖的北德管风琴学派的成员,就出自斯维林克门下。另一位弗莱斯科巴尔地,是意大利初期丰富多彩的巴洛克器乐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继他们两位以后,代表性的键盘音乐作曲家当数德国的弗勒伯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 1616—1667)他在创立组曲的基本形式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从十七世纪初开始,意大利涌现出大批小提琴音乐作品,这些乐曲逐渐使独奏奏鸣曲、三声部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形式固定了下来。集其大成者是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他所创作的结构端正、格调高雅的小提琴音乐,不管是奏鸣曲,还是协奏曲,都洋溢着古典风味。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小独奏曲(Concertino)与大合奏的对比作为基调的大协奏曲.它成为后期巴洛克音乐的典型器乐形式,亨德尔等许多作曲家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不久,由托莱里(Giuseppe Tcrelli 1658—1709)首创、维瓦尔地(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等加以完善的独奏协奏曲,并与大协奏曲并驾齐驱。独奏协奏曲这种形式在十八世纪的十年代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并被用于各种乐器.巴赫也从中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法国,小提琴的普及晚了很多时间,柳特琴(1ute)和古提琴等古乐器在整个十七世纪始终处于有力地位。好用管乐器也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最为重要的是古钢琴(Clarcin)音乐趋于成熟。由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1602—1672)和路易斯·库普兰(Louis Couperin 1621—1661)开创的艳丽、明朗的古钢琴艺术,在进入十八世纪的时候,在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ln、1668—1733)和拉摩的努力下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他们所采用的形式是将几首小曲串连起来构成组曲,其中描写性音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当时还是音乐艺术上的落后国家,正在努力学习两个音乐大国的音乐风格。所以在当时德国的器乐曲里,既有大量意大利风格的奏鸣曲和小提琴音乐。又有大量法国式的组曲形式,最具德国特色的形式当推管风琴音乐。沙伊德以后的德国管风琴艺术,是由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和帕赫尔贝尔(John Pachelbel、1653—1706)推向新的顶峰。十八世纪又出现了巴赫,他在管风琴音乐领域留下了巨大的成果。在管风琴音乐里结出硕果的赋格,在其他音乐形式里也同样被视作德国特有的严谨形式而受到欢迎。在其他国家里,西班牙的管风琴音乐和英国的联合音乐(Consort Music)也有它们应有的地位。

16  问:与天主教教会音乐相比,路德教宗教会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十六世纪初叶爆发的宗教改革,使得欧洲北部产生了几个教派。各教派的音乐也各自独立发展,与天主教音乐相去颇大。特别是德国中部、北部的路德教派所获成果最大。在路德教派内音乐之所以发达的最大原因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酷爱音乐,他象当作教宗的基本宗旨一样尊重音乐。路德认为:音乐是上帝赐与的礼物,是赞颂上帝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如果说天主教教会是把音乐当作宗教仪式上的一种活动的话,那末路德教宗的教会则更重视音乐把它视为赞颂上帝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象康塔塔一类的音乐在做礼拜时,有着与牧师不相上下的重要性,因为音乐能够通过声音来传达语言的含义,这就是所谓“音乐传教”。

路德教宗音乐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徒所唱的德语赞美诗和众赞歌为所有音乐的基础。赞美诗、众赞歌在路德教宗中所占的位置,相当于天主教音乐中的格列高利圣歌。路德为了创造一个所有民众都能参加、都能理解的礼拜,作出了种种努力,其中包括与他的朋友共同合作,制定众赞歌的基本曲目。这里,自然也有一些新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都借用了已经为人们所喜爱的旋律,而不去理会这些旋律来自什么音乐形式。不少格列高利圣歌被译成德文以后而成了众赞歌。此外,民间歌曲、从宗教歌曲直至道道地地的恋歌,都被换去歌词,改作众赞歌使用了。从中足见路德胆魄之宏大。路德认为,即使是来自世俗世界的事物,只要带着信仰去使用它,同样能用来歌颂上帝。所以,不管这些乐曲是-出自天主教,还是来源于通俗的民谣只要在音乐上具有价值,他都广纳博采,以丰富新教的音乐。路德作为宗教家所具有的这一罕见的开放态度,使德国路德教宗的音乐在德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德国音乐的新技法的开拓是在教堂音乐上完成的,宗教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并没有人为的界限。正是在这种宗教与世俗合一的背景下,巴赫才能够接连不断地将歌唱领主的通俗康塔塔改编成教堂康塔塔。与此相反,天主教则力求把教会音乐与通俗音乐区分开来,结果导致了教会音乐总是用保守的技法进行创作。在这一点上,两者确是大相径庭的。

由路德所开创的众赞歌,为德国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件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事。以后,路德教宗的音乐史,经过巴洛克时期,一直是围绕众赞歌展开的。渐渐地,作曲家们将众赞歌发展成为多声部结构,并且创造由合唱和管风琴演奏的“众赞歌编曲”的技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格调较为高雅的格列高利圣歌相比,众赞歌具有民众的纯朴特色。在巴赫以前的路德教宗音乐里,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那朴实无华的艺术魅力。

初期巴洛克教堂音乐作曲家中最杰出,最重要的是许茨(tieinrich Schfitz 1585—1672),就学于意大利的许茨在三个年战争所造成的荒芜中始终使德意志音乐之火长明不灭,被称作“近代德意志音乐之父”。他一反当时作曲家的作法,在作品中较少引入众赞歌,可在他的清唱剧(oratorio)、经文歌、受难曲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出他严肃、内向的风格,使人想起当时德国的苦难岁月.要了解到底什么是音乐的“精神”,领略一下许莎的音乐可能有所帮助。
首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末页
  • 上一篇文章:拉赫玛尼诺夫的爱情《狂想曲》
  • 下一篇文章:现代世界最著名钢琴家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