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钢琴常规调律、维修、整音、机械整理与修理工序50步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158 更新时间:2009-6-21 7:36:11 |
(a.2)伸达紧涩(轴眼紧涩): 结合初调律过程中发现弦槌击弦后不能返回或返回动作迟缓的,在此时应及时按要领摘卸下转击器,经“配合度”测试确属“伸达”紧涩的,需要做对轴架“伸达尼眼儿”的通扩处理。 故障原因:当大面积出现此类问题时,一般是由于近期湿度过大所致。若为个别现象时,问题则与前期厂家组装时其配合过紧有关,湿度加大使轴架上的伸达尼膨涨,破坏轴眼儿与伸达钉之间的“过盈配合”关系,形成运动阻力。 处理方法:当大面积出现此类问题时,一般应先采取降湿措施。如:在不急于用琴时,设法降低室内湿度,同时将琴的上盖和下门打开自然通风,经若干天后大面积症状缓节后再进行个别少量的修理性处理。若在急需用琴的情况下,只好取一电吹风,用热风口对准击弦机上转击器轴架一方进行强化烘干,结合用手反复的推动弦槌枕梁使弦槌运动,来减轻紧涩的症状,待个别少量仍紧时才做:“卸件”,“退轴钉”,取新钉试与转击器轴孔配合(以钉能稍费力插进、且不易拔出为准),再根据选定轴钉的粗细来用通针做轴架“尼眼儿”的通扩,当新轴钉分别符合与转击器轴孔、轴架尼眼儿的正确配合关系时,才可“挂赞检测”、“截头装机”。 (另:向故障区轴架尼眼处点喷“wD—40润滑剂”来减轻紧涩的症状,可以说是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b、转击器其它问题的处理: (b.1)弦槌柄开胶: 问题原因:主要与前期组装工艺或后期干燥过度有关。后期过度干燥使槌芯木插柄孔、转击器插柄孔扩张,柄径不足、组装时柄的插入端“削肉”过多,或后期干燥变细,破坏了二者间应有的“静配合”关系;胶合孔内出现空隙,随弹琴时弦槌击弦的震动,浮胶被震开,弹奏下键时并伴随着柄头与孔内壁相撞产生“喀、喀”:声响的杂音。 处理办法:摘取转击器;清除原胶迹;选薄厚适度的刨花片卷简加胶垫入孔内改善配合关系;柄头涂胶插孔粘合;装件并矫正弦槌朝向使其对正弦位。 (b.2)制动柄开胶: 问题原因;主要与前期组装工艺或后期干燥过度有关。后期过度干燥使制动托插柄孔,转击器插柄孔扩张,柄径不足或后期干燥变细,破坏了二者间应有的“静配合”关系,胶合孔内出现空隙,随弹琴时挡托接触制动托时的震动,浮胶被震开,弹奏下键并伴随着柄头与孔内壁相撞发出“喀、喀”声响的杂音。有的甚至可出现弦槌的“连击”(“打嘟噜”或称“抖”)现象。. 处理办法:摘取转击器,清除原胶迹;选薄厚适度的刨花片卷筒加胶垫入孔内改善配合关系;柄头涂胶插孔粘合:装件并及时校正制动托柄粘合的深浅(与邻托比较)和制动托方向是否垂直朝下。 (b.3)粘合换补尼、皮件: 对开胶脱落或严重磨损的转击器鼓轮皮(包括鼓轮皮里的小尼块儿)、制动托麂皮、顶杆与鼓轮下角接触位置的“可松尼”(伴随键复位提升时出现杂音的)应及时摘件进行粘补或更换。 (b.4)对破损的攀带及攀带皮,此时应及时粘补或更换。 5、[整理]“榔头进行”(或称“榔头走位”即弦槌是否直线运动); 用一短尺或螺丝刀横向托起若干弦槌芯木的尾部做前推、后放的往复运动,观察被托起的弦槌里,有哪个(或哪几个)弦槌在运动中与左右邻槌是否都发生了间隙变化,细致观察在运动中、间隙变化的槌柄哪个为非垂直的“斜线运动”,当即应按要领摘取出转击器,在槌柄运动偏向相反一侧轴架臂上(靠主梁立面一侧)加粘厚度相应的胶纸条进行矫正,然后按要领装上转击器再试。 6、[整理]“榔头朝向”(或称“榔头方向”即榔头是否垂直朝弦): 为确保槌毡击弦横面正对、等量击打琴弦,对原已榔头朝向偏斜但“榔头进行”为直线的,或经“榔头进行”调整后朝向偏斜的(可结合邻槌间前后间隙是否等距来观察),须对弦槌柄加热(用专用槌柄加热钳,或长嘴酒精灯、打火机火苗烘烤)施力加以矫正。 7,[检查]高音区击弦点检查: 推槌靠弦,观察极高音区弦槌的击弦位置,结合弹听音色的效果,做出是否要进行政变击弦机定位高度的判断(正常位置应在:最上方的两三个槌头击到弦枕下lm m,处为合适)。若只是发现个别榔头过高或过低时,可直接将榔头柄加热,施力调整即可。 8、[整理]“排榔头”紧转击器轴架螺丝: 弹音下键,观察槌头与弦(弦组)的对位关系、兼顾各榔头之间的间隙(以不妨碍弦槌前后运动为准),持螺丝刀拧紧所有转击器轴架的螺丝予以紧固,在紧到中、高音区时,一定要结合上一步检查的结果,同时考虑到击弦机定位的调动给“榔头对正弦位”所带来的相应变化。对紧固后仍有间隙不匀和对不正弦位的需做适当的矫正处理。 问题原因:主要与制作工艺、转击器轴架定位槽无间隙量、及轴架螺丝孔无间隙量,三弦布位不适有关。 处理办法:视下列不同情况而定。 (1),对三弦布位正确的槌头击不正琴弦的,需预先记住欲矫往的朝向,卸下转击器,一是可取厚度适宜的纸条、粘在需矫往朝向相反一树轴架下面(即主梁托轴架平面的交接面),二是可将轴架定位槽用刀削出眶量予以解决,然后将转击器装回击弦机(注意摘卸及装回转击器的要领)。 (2),对于槌间间隙尚可、槌头击不正琴弦的,在不影响制音器正常止音的前提下,可适情串动三弦的布位予以解决。 9、[检查]键盘机械的综合检查: (9.1)顶秆(又称:推杆、切克角)复位状况的检查: 随着“排榔头”触键击弦的同时,对于击弦无声(包括连续第二、三次触键击弦无声)的现象,需要摘下琴键甚至攀带进行细致观察(重点放在顶杆轴架、轴眼与顶杆弹簧上)。原因查明后,或即而处理、或做出标记待击弦机卸下后做顶杆轴架或顶杆弹簧(又称:塔簧、盘簧)的相应处理。 (9.2)联动杆的眶动检查: 在“排榔头”之后接着要诸个检查一遍联动杠,对于联动杆轴架松眶,上下非直线运动、用手掰动确感非属轴架螺丝松动的左右摇晃也需做出标记,待击弦机卸下后做联动杆轴架的相应处理。 (9.3)弦槌“静止开门”距离(即“槌击弦距离”)的检查: 取钢板尺测量各音区槌头到琴弦的静止距离,并根据各点所测得的尺寸分析出“开门”距离的正常与否(正常应在45mm•48mm之间)、弦槌枕梁(木质)是否有变形弓曲现象,以便考虑枕梁是否需要调动、以及调动后与琴键下沉深度该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键盘该做怎样适当的调整、击弦机部分又该做怎样适当的调整等问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9.4)白键高度与平整的检查: 目测白键表面,观察平整度;用尺抽样测量各音区高度(键面到键框前枕面的高度应为44mm)适当与否,并做出区段性明显偏低处的标记,以便为而后的“中枕高度统调”提供指导。 (9.5)黑键高度(即黑白键的高度差)检查: 用专用“黑键高度尺”在各音区抽样进行,在没有专用量具时,用钢板尺测量也可,但必须以黑键最前端、即最高点处表面到白键表面的垂直距离为准(标准应为 12mm),得出普遍偏高或偏低的结论,为键盘的综合调整提供参考。 (9.6)琴键下沉深度检查: 用专用“白键深度尺”在各音区抽样进行,在没有专用量具时,用钢板尺测量也可,但必须以完全下沉的白键最前端表面到相邻静止白键表面的垂直距离为准(立式琴白键深度可根据不同弹奏者的喜好设定调整为:①浅 9mm,②中l 0 mm,③深1lmm,黑键深度以下沉后高出静止白键表面1.5—2mm为准),得出普遍偏浅或偏深的结论,结合“中枕”高度、白键的平整、黑键的平整调动后将会给键沉深度带来的相应变化,再结合“静止开门”的尺寸、弹琴者对琴键下沉深浅的偏爱、加上此琴能否经常调整、近期环境普遍湿度的大小及变化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为键盘的综合调整提供依据,拟出一套切实可行、一举多得、方便快捷、并能达到日后机械正常运作且保险系数较高的处理方案。 (9.7)琴键静阻力检查: 用专用测重“法码”置放在琴键的最前端、分别在各音区上抽样进行(中音区的下沉重量一般应在45g一60g之间,复位重量应在23g一28s之间,高音区相应顾减、低音区相应顺增,但邻键之间重量误差一般不许大过正负 5g),得出昔遍过轻或过重的结论,为而后“键静阻力”调整提供依据。 (9.8)制音器开口与开放时间的检查: 手弹半音阶、眼观“制音头”(或称制音锤),对琴键在下沉过程中“制音头”开放过早或过晚的、下键到底后“制音头”开口过大或过小的都应做出可辨的标记 (最好用粉笔,便于涂擦),结合将要做的琴键深度与静阻力调整,为而后的“勺钉”处理提供依据。 10、[整音]音色初步处理: 弹奏半音阶,细致聆听各音区音色的明暗度和各音区间音色过渡的协调性,对表现极端沉闷的音区,可用规范的方法先做榔头槌毡的“硬化”处理(目的在于给“硬化剂”留出足够“干”的时间)以求得大范围的初步改善。 11、[查处]弦列部分杂音的检查: 弹奏半音阶,注意聆听每个音的音质,在属弦列部分存在杂音的“弦位轴孔”旁做出标记,并将击弦机卸下进行相应处理。 a、“缠弦沙音”: (a.1)缠弦外层铜丝缠松: 问题原因:多半与制作时的缠弦工艺有关。缠弦时外层铜丝与芯弦(琴钢丝)抱合不紧,随琴弦振动的同时内外层摩擦产生“沙音”。 |
首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末页 |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