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盲人钢琴调律网 >> 首页 >> 钢琴 >> 钢琴教学 >> 学琴积极性的培养
学琴积极性的培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981 更新时间:2009-6-20 23:49:13


儿童钢琴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保持(5)
  四.正确把握长远目的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清楚,很多技术动作与音乐感的体验都非一日之功而得。很多要求需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这种"近期要求、远期实现"的特点,给钢琴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握近期目标的规格与远期目标的关系。对培养学琴动机重要的认识,又为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在"远期目标、近期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考虑在保护学琴动机与近期要求的程度之间作出权衡。近期目标持续的过高要求会使学生经常产生失败体验,从而丧失信心无法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对整个钢琴学习活动产生厌恶与回避的心理。在这里教师需要作的权衡是,在当前这首乐曲中,学生在技术、音乐表现方面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通过了。教师无法避免将心目中的理想演奏作为要求的标准,每个教师也清楚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要求到什么程度就应该停止。从动机的角度看,一首作品长期通不过、总是弹不好,就是一种持续的失败体验。这种失败体验的持续会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钢琴学习需要。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的学生一直到最后也总是有很多错音、很多指法错误,对他们来说,一个错音也没有地完整弹下来一首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就需要权衡到底是改正这些小错误重要,还是保护他(她)的学习动机重要。钢琴学习是一个十分长的过程,很多问题是可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自然解决的。而持其一端,纠住不放,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永远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毛病,而丧失了学琴的动力,使他(她)产生厌学情绪,那么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对这个学生的进步来说就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从钢琴学习长期性的认识出发,动机的保护甚至是远远比技术要求、音乐表现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明智地通过那些还有很多遗憾的乐曲,甚至是包括屡纠不改的错音、错节奏、错指法。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负责,教学规格低,而在于这是一种在不得以的权衡后作出的明智选择,是在丢卒保车的全局观念下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一点在那些仅仅把学习钢琴作为业余学爱好的孩子身上尤其重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我国目前的钢琴教学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五.技术训练中的动机培养问题
  技术是钢琴演奏的前提,钢琴演奏高度复杂的技术课题决定了技术训练在钢琴学习中所占的份量,而我们也常常倾向于将一个学生钢琴技术训练的正规程度看做是教师水平与专业化的表现。因此很多教师都把技术训练当作钢琴教学的核心。儿童钢琴技术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一但有了毛病后调整与改正的周期也很长。对所有孩子来说技术训练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往往困难、枯燥,而且见效慢。从心理的角度看,缺少及时的学习效果反馈对动机的促进作用。技术问题也是最容易引来教师、家长的不满,最容易遭到训斥的原因。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钢琴学习动机水平的下降往往与技术训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关。对于那些带着对钢琴音乐的兴趣来学琴的初学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技术训练的意义,因而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在音乐已经很完整的时候,还花精力在技术规范上。尤其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与动作控制精度较差,往往难以注意控制自己的动作达到规范。因此枯燥、困难的技术要求往往成为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培养中最不利的因素。
  因此如何防止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对钢琴学习动机培养的不良影响应该纳入钢琴教师的考虑范畴之中。其实钢琴学习必定是有着充分的音乐美与弹奏快乐的活动,因此应该使用那些具有音乐性、趣味性的技术练习,使音乐的美与弹奏的趣味冲淡技术训练的枯燥。再则应使学生明白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道理。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技术作为钢琴弹奏的手段而不是钢琴学习的目的。比如,单纯地反复强调要让孩子把指尖立起来的效果很不理想,这种方法容易使孩子觉得注意"指尖站立"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让他把声音弹得好听些,能够让大家都听见你的声音,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要把指尖立起来一点就行了,这种方法从动机的意义上说,就是使孩子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似乎是顺便地注意了技术问题,而这种"注意指尖"的努力又是为了音乐美的需要而作出的。又比如,指法错误是在孩子产生的各种错误中占比例最大的一种,也是导致一首乐曲技术障碍的主要原因。然而单纯地向孩子喊"注意指法"、"指法错了",往往使孩子觉得指法是一种额外需要注意的负担,但如果向孩子讲明,好的指法能够使一首难的乐曲变容易,而坏的指法会使本来容易的曲子变难,并反复让孩子自己对比好的指法与坏的指法之间的差别。然后向他讲明:注意指法的目的是要让弹奏变得更容易。这种方法使得一个技术要求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需要。从孩子的需要中引申出某些技术要求与规范被证明是一种良好的策略,它即能够使学生产生主动地解决问题要求,也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动机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训练中最忌的是不能良好地把握技术训练长期性与近期要求之间的关系,而向孩子提出他(她)无法实现的技术要求,其结果必然使孩子总是体验到失败的痛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六.正确把握儿童学琴的目的,调整教学规格
  钢琴教学的专业性,使得教师们一方面认为钢琴教学越专业越好,另一方面也认为所有的学生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应该按专业化的规格要求,以使他们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当然我们不排除目前钢琴教学更主要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混乱,及大量钢琴教学修养不深的人在从事着水平较低的钢琴教学。但必须明确的是,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潜质决定了很难在钢琴方面有所发展。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实际上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权衡:是"弹好琴"重要,还是"弹琴"重要。这是因为"弹好琴"的目的所决定的教学规格必然要求学生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学生是否能够付出这些努力则与学生学琴目的、动机水平等等有很大关系。是否每个业余学琴的儿童都应该用专业化的标准弹奏钢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从教学的效果来说,对那些无法达到专业化要求的学生施以专业化的教学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方面教学的目标并不能真正得到现实,另一方面过于专业化的要求,使孩子因付出过大努力而失去对钢琴的兴趣,甚至破坏他(她)对整个音乐艺术的兴趣,这样的例子是不少见的。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普遍钢琴音乐普及水平较差的情况下,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使更多的孩子喜欢钢琴、喜欢音乐,而不是使他们具有多么专业化的弹奏技巧。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直观地很快意识到一个学生最终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考虑根据家长、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目的,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规格,以让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为目的去安排教学进程及要求规格,在孩子自然地接受钢琴教育之后再考虑适当地引入较高的专业化要求。
  有人认为钢琴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就是指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因此认为只要以音乐为主就不是过于专业化了。其实钢琴教学的专业化与非专业化不仅仅表现在对弹奏技术规范的高标准要求上,在音乐上的要求同样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比如一首巴赫的小步舞曲,如果从非专业化的要求上,只要学生在基本的音符、节奏正确的前提下,能够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就可以了,甚至有个别错音,弹奏表现不够稳定也是可以通过的。但对于相对专业化的要求来说,首先任何类型的错误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音乐上的分句、结构布局、风格把握、声音控制、声部层次等等方面有不多不胜数的精细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所作出的努力及付出的代价都是非常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即便学生最终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以钢琴为业余爱好的孩子来说,花这么多的时间、以童年的很多快乐作代价,仅仅为了弹好有限的几首乐,而失去了接触更多钢琴音乐文献的机会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多呢?高度专业化的要求对于大多数钢琴才能不高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也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使他们不愿意再从事这样一个难以给他(她)带来快乐的活动,使其丧失了进一步学琴的需要。所以钢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能力情况及不同的学习目的适当地调整教学的规格,以使这个孩子能够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喜欢钢琴、喜欢音乐,这样才能够逐渐地为专业钢琴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深厚的群众基础。
儿童钢琴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保持(6) 
  第四节 家长在动机培养中的作用
  应该说家长在儿童学琴过程中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家长的态度往往比教师的影响力大得多。除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之外,我国普遍存在的家长"培练"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教师的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普遍的存在的家长全面参与、介入孩子学琴活动的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是少见的。面对这样一个实现,就要使我们充分的重视家长在儿童学琴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儿童学琴动机培养中的作用。因为在孩子稍微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家长实际上就对学琴具体内容的参与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很多家长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如何尽快地使孩子的钢琴学习取得成就上,似乎认为只要努力、只要肯花心思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大大忽略了孩子心理活动对学习活动及学习成效的制约作用。很多孩子对钢琴学习产生越来越强的抵抗情绪往往是家长的不明智的策略所致。
   一.让钢琴学习在家庭的整体气氛中扮演一个增色添彩的角色
   对于孩子来说,家中有了一个大钢琴,能够通过自己的手发出美妙的音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事与愿违,很多孩子感觉到自从学了钢琴之后,家长就变得不那么和蔼了,家长也觉得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就变得紧张了。很多家长由于对钢琴学习的困难性、长期性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表现得不够耐心,结果给孩子产生一种印象:是学琴使得家长老生气,给家庭带来很多不快,并进行认为是钢琴破坏了他(她)原来的快乐生活,因而开始厌恶这个让他(她)产生不愉快的学琴活动。这种认识必然对孩子的学琴态度及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反过来又使家长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大的精力、物力为他(她)创造的学习条件,孩子还不珍惜,因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作用于孩子,如此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学琴气氛是学好钢琴最重要的心理基础。所以家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感觉到并且明确地意识到,他(她)学习钢琴是一个能够为家庭生活增色添彩的活动,而不是一个全家的负担。这种微妙的家庭气氛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使学生产生学琴需要、培养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学琴气氛,使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下练琴,也会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首先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这种印象。其次家长要向孩子表明全家人都喜欢钢琴,让孩子学琴并不完全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个娱乐的目的。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学琴活动能够给家人带来欢乐,从而激励他(她)学好琴的愿望。
  二.注意及时鼓励
   负责陪孩子练琴的家长往往扮演一个严厉的教育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将自己的责任也仅仅局限在指出并纠正错误,而忽略了对孩子的赞许、让孩子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在为孩子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感到自豪。钢琴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难免使人以那种理想的、完美的演奏标准来衡量并要求每一个演奏者,教师认为这是一种责任,家长认为这是高标准的教育,因此便出现了目前钢琴教育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家长总是对孩子的弹奏不满意,无论孩子弹成什么样,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不好很失面子,因此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看得非常严重,因而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及过于严厉的态度。从前面我们分析的儿童学习需要就可以得知,对孩子来说,得不到家长的赞许,就等于一个方面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会最终丧失这方面的需要。在儿童的生活中,对家庭成员的"交往需要"是他从事很多活动的直接动力。很多孩子在学琴之前,根本就对钢琴没有什么主观的愿望,他们之所以能够良好地配合钢琴学习,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让家长满意。那么如果在学琴的活动中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性评价和态度,就会对他们的学琴动机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指出错误是必须的,但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不能破坏孩子的自信心,要把错误与不足归结为努力不够等偶然性"非稳定"因素,而绝不能作出"你怎么这么笨"等对本质能力进行直接否定的结论,那样只能彻底破坏孩子的自信心;二是要让孩子觉得提出错误的方式是友爱的,而不是厌恶的,是和气的,而不是粗暴的。
  三.认识到钢琴学习的困难性,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耐心是必须的,但很多家长在孩子"屡教不改"时可能就无法继续保持耐心。比如同一个错音或错节奏总也不改,总是不能注意指法或弹奏技术动作的规范等。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可能孩子确实存在着练琴不够注意,甚至故意与家长作对的情况。但大多数的原因并非如家长所料是主观努力的问题,而是确实存在着孩子无法克服的困难。对这点家长往往很难体验。比如错音问题,往往并不是学生不想改,而可能是在错音的前面有非常复杂的部分占据了他(她)那有限的注意分配能力,而使他在错音处到来之前无法分配注意力去注意改正错误。对此我们将在后面的"心理技能"一章作出分析。家长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钢琴学习活动是一种集操作性、知识性、音乐性于一身的极为复杂的活动,而其中的很多规律我们尚认识得不够,因此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产生的很多错误,可能比家长甚至教师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带着这样的心理背景,孩子生遇到困难或经常出现错误时,家长应该以理解为出发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从为孩子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出发,而不要动撤就认为是主观不努力的问题。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故意作对的行为,那么家长就更需要反省自己的策略,而不是用更加严厉的方法把孩子制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必须认清学习动机在整个钢琴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始终把保护学琴动机作为自己对待孩子的必要考虑因素。而如果家长要是真的认清了钢琴学习的困难性,那么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自然得多、容易得多。
  四.注意儿童多种需要的满足
   一般家长都非常强调意志的培养,认为没有毅力就学不好钢琴,因此要求孩子在困难面前要有毅力和决心。意志的培养当然是重要的,但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很难在对目标缺少明确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自发地表现出良好的毅力。结果家长就简单地采取了用压力来使孩子专注于钢琴学习的方法。其实在钢琴的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中,不仅仅有压力,还有有拉力、推力在起作用,这这些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些非压力性的学琴动力因素就是来自儿童各种基本需要的诱因。
  钢琴弹奏活动本身是一种艺术表演活动,因此他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表现自已的机会。更由于钢琴艺术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会弹钢琴"本身就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的满足。因此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显示钢琴学习成就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交友、艺术欣赏、社交活动等方面的活动中获得由钢琴带来的心理满足,对钢琴学习动机的培养很有好处。因此教师也应该孩子一些日常音乐活动中用得上的诸如即兴伴奏等钢琴技能,家长也应鼓励孩子弹一些日常生活中喜欢的歌曲、旋律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及成就感。增加钢琴学习的交流,增加钢琴活动的愉乐性。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孩子弹课外的东西,导致演奏方法的不正规,就会养成无法改变的坏毛病。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有教师的正规教学为主导,学生自己弹些想弹的音乐,不但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对促进其对钢琴的兴趣有极大的好处。
  除了少数天生对钢琴极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只关心钢琴学习活动本身给他(她)带来的快乐外,大部分孩子都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寻求多方面的满足,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学习需要的培养"一节中详细讨论过了。那么对于家长来说, 就要有意识地利用孩子各方面的需要心理, 使钢琴活动尽量地能够给他(她)带来全面的满足感。家长应当重视交往需要与自我提高需要在儿童动机培养中的作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说"你这是给我练琴呢!"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甚至是"虚伪"的现象。其实他忽略了,当孩子自身对钢琴学习没有兴趣时,希望得到家长承认、接纳的交往需要就可能是他维系钢琴学习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那么在这时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会使孩子很伤心,结果连这点动力也丧失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爱在人前表演、愿意在出风头的地方表演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其实满足孩子自我提高的需要是钢琴学习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使孩子不仅仅学琴,而且要学好琴的很重要的动力,家长完全应该鼓励这些动机。当然这些并非以钢琴学习活动本身为目的的学琴需要是一些不稳定的学习需要,钢琴学习的持久性动力也不能完全靠这种外在动力的推动。只有这种外在的间接性的动机因素,真正的钢琴学习积极往往难以巩固和发展;但单纯将钢琴学习活动局限在课堂上、家里,缺少外在因素的刺激,也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情境过于狭隘,使学习的成效得不到多方面的鼓励,因此也会妨碍直接性的钢琴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内在的钢琴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钢琴活动来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二者配合使用,以达到相辅相承、交互强化的效果,而不能偏持一方面,有所偏废。
  在满足孩子学琴需要方面,家长应该注意发现自己孩子学琴需要的个性特征。用最容易培养孩子稳定学习需要的钢琴活动来作为学琴的诱因。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类型的转化。比如低龄儿童可能主要以交往需要为主,那么这时家长就应该多让孩子感觉到,他(她)的每一个进步都让自己及家人满足,多强化他(她)这方面满足的体验。当孩子年级略高一些时,就会产生比较明确的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时钢琴学习的成就会给他(她)带来威望感、受到尊重、地位提高等满足,那么这时就应该及时强化孩子的这些体验,并用这些需要来进一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而孩子再大一些时,就可能会产生对钢琴自身的兴趣,及对认识的、操作的驾驭性需要及对审美的需要就会占较大的比重,此时家长就应该以大量的音乐文献及优美的音乐来引导他(她)。注意儿童学习需要转化的方面,家长应该有先见之明,注意及时地把握孩子需要类型或不同类型侧重的转化,并注意尽早地唤起孩子的审美需要及驾驭性需要,注意尽早地培养孩子以内在的检验尺度来衡量自己在钢琴学习中取得的成就,以防止外人的不良评价及与其它学琴者的比较产生的失败感对学琴动机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
  五.认清能力差异及兴趣大小调整学琴目标
   家长无法不被那些出类拔翠的孩子们在钢琴上取得的成就所吸引,这就潜在地形成了要求自己孩子的标准。这里我们必须指出钢琴演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钢琴艺术的造诣并不是一定通过努力就可能获得的! 它是一种人类最受先天潜质影响的学习活动。我们日常所普遍接受的关于"刻苦成才"、"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的说法在钢琴演奏中是经不起推敲的。音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这是一种最受先天潜能影响的技能。没有勤奋是不可能成才的,但在钢琴艺术中成才却不一定是勤奋的必然结果。我们并不是想以这种无可怀疑的客观现实来打击家长们的积极性,而是要使家长们认清钢琴艺术成才的条件,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在孩子学琴过程中的策略。有才能的人应该学钢琴,没有才能的人也应该学钢琴,因为学钢琴的目的不只是取得杰出的钢琴成就,而在于丰富人生。认清不同孩子在钢琴方面的能力差异在培养动机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把握对孩子的要求,及在孩子遇到困难为时使我们保持耐心,而不能不顾能力的差异,盲目地与高才能的孩子比进度、比质量。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孩子天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孩子对音乐、对钢琴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天生对音乐、对钢琴没有什么兴趣。对这种先天的兴趣差异来说,后天培养的弥补程度是有限的。在儿童早期,兴趣往往是其从事一项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低兴趣或无兴趣的儿童必须在其它需要(如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的诱导下,才可能从事钢琴的学习活动。但缺少了兴趣的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及努力的程度与遇到困难时的意志力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家长应该注意到孩子兴趣的差异,对那些本来没有兴趣的孩子,不应再提过高的要求,因为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使他对这一本来就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产生惧怕或厌恶,结果只能恶化学琴的动机。反之对那些低兴趣的孩子应该以较容易的作业唤起他对活动的驾驭感,从中体验到一种驾驭的快感;或用其它方面的需要作诱因引导他对钢琴的兴趣。这些策略的调整的基本前提就是家长要认清并接受这些现实。
  总之家长在钢琴学习动机的培养中处于一种支配性的地位。虽然具体的情况变化莫测,极为复杂,但如果能够以给孩子快乐为基本出发点,用以鼓励与赞许为主的策略,就会使目前的很多不必要的僵持局面有所好转。

首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末页
  • 上一篇文章:练钢琴的秘诀
  • 下一篇文章:学习钢琴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