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盲人钢琴调律网 >> 首页 >> 钢琴 >> 钢琴教学 >> 学琴积极性的培养
学琴积极性的培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948 更新时间:2009-6-20 23:49:13

  教师与家长都见过好学生越学越爱学,而差学生越学越厌恶学的现象,这种钢琴学习中的良性环境与恶性循环实际上就是学习动机状态不同的外部表现。
  钢琴学习的动机不仅要激发,还要培养与保持,因为钢琴学习的周期很长,甚至要贯穿孩子整个的儿童与少年时期,在这样长的时间中,影响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非常多。以往我们一贯比较强调学习中的技术、音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对学习动机的保护很不重视。现教师布置过重的作业、家长的过度严厉、过多的枯燥技术练习等等做法由于破坏了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最终成了揠苗助长之举。很多孩子从喜欢学琴到不喜欢学琴的变化就是因为没有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注意学习动机的培养与保持。在漫长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动机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重要的学习因素,因为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学习没有了动力,学习的成效就没有保障,其结果要么导致学习的终止,要么导致学习进度的缓慢。因此我们希望家长与教师把钢琴学习动机问题,放到教学与辅导的首要考虑项。
  尽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对具体某个人来说,影响其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很不一样,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与分析学习动机的培养在学习中的普遍规律,再来由教师与家长针对具体的学生选择对策。本节我们就从各个方面讨论钢琴学习中的动机培养问题。
第一节 钢琴学习动机培养中的内部因素
  一.钢琴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那种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获得成功的任务,往往能够引起较高的动机状态;而那种给人感觉难以取得成功的"作业"则使人望而怯步。成人如此,儿童更是这样。正是这种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本能心理倾向,产生了学习需要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制约关系: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成效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孩子在没有成效或很少成效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劳而无功或失败的痛苦与不愉快,进而产生了不愿意再一次遭受这种痛苦的愿望,因而便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回避与"发悚"的感觉。这便是在钢琴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普遍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学习的动机与学习中的"成就感"有重要关系。在一种学习活动中,新学习需要的发生,主要靠原有需要的满足。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学习需要"并不一定是指要"学会"某种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学会了"某种知识与技能也未必就满足了这种"学习需要"。从前面一节中,我们知道学习需要有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并不都是直接以掌握学习内容为目的的。也就是说,掌握了学习内容,并不一定就是满足了学习需要。比如学习的"交往需要",当孩子学琴是为了让别人承认或高兴的时候,如果他费了很大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首作品,但却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认可,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学习需要被满足的体验,也就不会在学习目标达到后产生成就感。表面上学习目标的达到,并不意味着学习需要的满足。一个不能获得满足感的活动,是不能让人产生进一步从事此活动的需要的。从钢琴学习角度讲,如果钢琴学习目标达到后,学生并未体验到他(她)所期望的满足感,那么就不会产生新的钢琴学习需要,因为,学习的最终结果向他(她)表明,目前从事的学习活动不能满足他(她)的需要,因此必然影响进一步学琴钢琴的愿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而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必然导致学习成效的下降,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从而必然削弱了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最终导致学习中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与家长一定要明确,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达到,往往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需要"的满足。反之,当伴随着学习目标达到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满足感时,学生就会把良好的学习效果当作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报偿,这种报偿,使他(她)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使学习更有成效,如此学习效果与学习需要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的动机通过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在人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本能作用下反作用于钢琴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的满足对学生表明他的学习活动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体验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持久;反之,未达到学习目标及目标达到后并未产生需要的满足感,就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及劳而无功的不满足感,而这种体验将对学习动机的维持和巩固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说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对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家长对学习目标的判断及把握,学生对需要满足的期待是培养钢琴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从这一点出发,培养学习需要,应从各个环节考虑问题。
  二.钢琴学习中意志培养的复杂性问题
  意志与品质的培养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学习这一高度困难的活动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也存在着将这一问题简单化而未能获得良好效果的现象。
  以往我们常常片面强调学生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事实上,这种说教往往很难奏效,其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忽略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意志或决心是有条件的,而并非学习者主观努力就一定会起作用的。其中关键的条件就是,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意义及目标吸引力的大小。那些学生强烈希望达到的目标,才会使学生遇到困难时表现出较强的意志。而学习的目标问题在钢琴学习中表现得十分复杂。对于很多并非出自个人意愿的学生来说,钢琴学习活动本来就是缺少目标吸引力的,怎么能够想象他会在困难面前有克服它的意志呢?从钢琴学习活动的特征上看,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特点:目前最普遍的私人授课中,都很少有学习的阶段性,这使学生在无休止的努力中不能产生完成后的放松感。前面我们讨论过,在钢琴学习的问题上,家长与孩子往往有不同的目的,而家长的学琴目标往往是那种以综合素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高度宏观、长远的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孩子目前所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弹好某一首乐曲,都不是目标的实现。这种深层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影响孩子认为,在无休止的钢琴学习中,弹好任何一首乐曲,都不是有意义的目标,加上那种缺少阶段性的无休止的学习活动,就会使学生很难产生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成就感。目标的模糊性是使得那些对钢琴本身并不太感兴趣,又缺少"远大目标"的学生在钢琴学习的困难中很难表现出毅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与家长都应该综合地考虑钢琴学习本身的诸多特点对学生学琴动机的影响,而不应该片面地强调学生自己要如何努力,因为还有另外一种人的特性与此有关。
  我们常常认为:通过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才最让人快乐。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努力程度与成功体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努力是一种意志的表现,但它同时也使人产生苦、累、疲惫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本能地要回避的。因此努力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心理上不良体验的程度,假如努力的目的是要获得达到目标而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任何一个钢琴学生就会在两种体验的强度上作出下意识的权衡。过度的努力所带来的痛苦体验就会使得一个较小的成功体验显得"不值"。当学生面对一首或一组钢琴乐曲的作业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对作业的客观复杂程度、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作业难度,及驾驭它需要付出的努力作出直觉的判断。前面我们说过,在钢琴学习中,完成具体某一乐曲并不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目标,那么在一个较小的目标吸引力下,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就会影响学生驾驭这一作品的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往往对难曲子"打悚"的原因。过度的努力所获得的较小的成功体验对形成新的学习需要与培养稳定的钢琴学习动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需要重新考虑钢琴学习意志培养中的策略问题。(待续)
儿童钢琴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保持(2)
  三.作业安排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钢琴学习的进程简直就与孩子成长一样慢。很多教师都愿意给孩子拔程度,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地取得进步,这种心理背景在教学活动中就表现为总是给学生一些比较难的作品。现在我们要指出,给学生一个什么难度的作品,不仅仅要从教学的科学性出发去考虑,也要从钢琴学习动机的角度考虑问题。
  前面我们知道,学习的努力程度对形成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有重大影响。那么如果课题的难度太大,一方面会存在学生必须通过极大的努力才能够弹下来的情况,另一方面会存在即便弹下来了质量也总是难以达到教师要求的现象。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也是用舞台演奏的水平来要求学生,因此达到舞台演奏水平实际上就是一首乐曲的学习目标,而一首过难的作品对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无论多么努力,也不能达到起码的舞台演奏水平。因此,当这首乐曲不得不"通过"时,对这首作品学习的结束,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学习完成感,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目标达到后的成就体验,令人不够满意的学习成效难以对新的学习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从另一方面看,过度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体验,它使得练琴活动本身成为一种很苦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不能获得快感,也是使学生经常逃避练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钢琴学习动机培养的角度看,过难的作品不利于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应注意作业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师的要求为限。这里的时间限制应该是以学生已经弹熟而不是"弹疲了"为限,如果一首作品已经"弹疲了"还不能达到良好的表现水平,那么这首作品对学生来说就是过难了。
  在目前我国的儿童业余钢琴教学中,一方面存在着师资水平普遍偏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学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倾向。甚至在那些本身钢琴教学修养不高的教师那里,也存在着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一方面从全体学琴的孩子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均达到专业化的演奏状态;另一方面,低龄儿童过于专业化的训练,会使大量没有较高天负的孩子丧失钢琴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儿童钢琴教学过于专业化的表现就是教学目标设立得过高:教师对学习过程中的弹奏技术规范、演奏中音乐各个要素控制的精细性均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把一首作品弹下来并不难,但要弹好,就非常难。从一首乐曲练习的时间分配上看,用于将作品弹好的时间,要几倍于弹熟的时间。同样一首作品,不同规格的教学目标的可达到程度是极为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可达到程度,一方面由作品本身的难度决定,另一方面也由教师对演奏质量要求的规格决定。高规格的教学要求,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角度是必需的,但对于广大钢琴才能不高的业余学琴儿童来说,它的意义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对学习动机的不良影响会使得钢琴学习活动的自然持续变得非常勉强。
  当然在作业安排中也不应该过易,从教学角度看它较少学习价值,从动机角度看,过于容易达到的目标缺少挑战性,也不会激起效高的动机水平,因此在目标达到后,也不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形成新的学习需要。这是因为人对学习的内容有这样一个特点:特别容易的东西唤不起学习者的兴趣,而特别难的东西又令人望而怯步。因此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对象能够唤起人们去了解它、掌握它的动机是有心理规律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与学习的对象处在一种"问题情境"的关系时,最容易使人产生较强的学习愿望。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约是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则较强。作业无论是太容易或太困难都不会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动机状态。
  在与动机相关的作业难度安排问题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儿童个性的差异。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对待新作业难度的态度非常不同。一般来说"高成就动机者"乐于接受偏难的作品,而"低成就动机者"则反之。比如,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挑战的学生来说,倾向于偏难、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而平时便总是回避"挑战情境"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那些挑战意味较小的作业。意志力较强的学生在难作业面前可以表现得更具有耐心与毅力,但意志较弱的学生则会被较难的作业吓得退缩。有些学生会通过故意不努力,来防止能力上受到的挑战,因此在较难的作业面前,不练琴或不努力练琴往往就成了他们保持自尊心的一种策略。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练琴注意力不集中而感到焦虑,反复提醒或督促孩子注意力要集中。其实注意力除了受儿童年龄的限制之外,还特别受作业难度的影响。高度复杂的作业必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而在高紧张状态下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听一个特别复杂的讲话时,特别容易走神,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不可能在高度紧张的努力状态下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从这一点来看,过难的作业也对练琴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它反过来又作用于学习的成效,进而使学生在努力与成效不相应的体验中对进一步的学习丧失了积极性。学习生钢琴学习的兴趣也决定着对待作业难度的态度,对钢琴学习兴趣较高的孩子往往乐他接受或容忍接受较难的作品,而学琴兴趣较差的学生则不愿意接受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作业。有的学生成就感意识较强,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获得以自尊与荣誉感为核心的心理满足,也就是说他们钢琴学习的综合目标吸引力较强,这样的学生往往把驾驭一首非常难的作品看做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条件,因此愿意教师给更难的乐曲;反之那些成就意识较低的学生则没有很多目标的吸引力,因此对较难的乐曲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这些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都应该是教师在决定作业难度时的参考因素,否则就会由于受到动机方面的阻力而影响整个教学安排与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作业本身的吸引力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大的耐心与毅力,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则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对那些较喜欢的作品的难度就不太挑剔,而不喜欢的作品则顾虑重重。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全面考虑所有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它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
  四.学习成效与学习成效感
  从教师、家长、社会评价等学生外部的角度考虑,学习的成绩是客观的。学生之间的比较、教师衡量钢琴水平的标准等都是相对客观的、稳定的。但是学生对自己努力所取得的学习成效的感觉却有着一定的主观因素。比如,一个希望自己得"五分"的学生得了"五减",就会产生沮丧的心情,认为学习没有成效;而一个仅仅希望"及格"的学生得了"良"就会心花怒放,觉得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又如,一个学生与水平非常高的学生比较时,就会产生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也不会超过他的"劳而无功"的感觉,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反之,当他看到自己这学期比上学期取得了很大进步时,就会信心倍增,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成效"可能是一个客观的因素,但学习的"成效感"则受认识的不同角度决定。它一方面受学生自己设立的成就目标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学生比较的尺度决定。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为学生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注意培养学生以肯定的角度评价自己的水平及自己取得的成就。人总是有一种倾向:用最理想的状态衡量自己的水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倾向在钢琴学习中往往会产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培养学生以一种比较现实的目标衡量自己,培养学生用一种内在的指标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很多钢琴教师引导学生向一个成就很高学生看齐,结果可能是,学生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也比不上他。这种比较的结果很可能使学生丧失信心与学习目标达到后的成功喜悦。因此需要让学生关注内在的"学习的成效",而不是完全由外在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成功感或失败感与学生自己所设立的自我要求标准有关,因此教师需要调整不同学生为自己设立的自我要求标准,使它们在各自的学生身上处于一个可达到的状态,以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考试后经常有成绩排名的做法,这种做法会使学生越来越关心外在指标对学习成效的肯定与否定作用,而忽略内在的自我检验尺度。而在钢琴学习中,由于它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有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成效评价自我评价的便利条件。
  总之,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需要,必须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良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步骤,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新的乐曲时,不仅仅要注意新作业应能激发学生开始时的学习动机,还要考虑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一乐曲,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取得的客观成绩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内在的指标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对下一步学习的信心。
  五.学习成效与正确归因
  在钢琴学习这么复杂的活动中,学习不可能只有成功的体验,不可能总是受到良好的评价,失败的体验是难免的,指出问题也是必需的。钢琴学习良好的动机水平并不是要让学生形成那种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脆弱心理。单纯的成功体验如果没有正确的对"成功"的看法也不会有益于进一步的学习;彻底的失败在正确的分析与认识下也可能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因此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及良好的学习成效感之外,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对成功与失败的认识。在心理学中,人们这种"对他人或自己行为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从两个方面归纳了归因中的四种因素。一个方面是内部、外部,另一方面是稳定、不稳定。这四种因素是能力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图1 所示)。在钢琴学习中任务难度就是乐曲的难度,而运气则往往往是在演奏的舞台上或在教师面前弹奏时的临场发挥。如果学生把一首作品弹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差,或作品太难时(稳定性因素),那么下一个类似难度的乐曲就会使它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对预料中的失败的回避心理;如果它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运气不佳时,那么他就不会对新的学习产生抗拒心理。概括来说当学生把自己没有弹好的原因归于努力不够或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时,那么他就认为结果本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未来的结果只要通过努力或赶上好运气也是会改变的;反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由于能力差或作业难等稳定因素时,那么,他就会认为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将来再遇到类似情况也必然会得到相似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发现对待同一结果的不同归因,会对未来的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指导他正确总结学习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以使学习对进一步的学习增强信心。比如当学生总是弹不好时,如果教师或家长非常急躁指责学生"笨",能力低,那么就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认为怎么努力也没用,从此失去了钢琴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使学生意识到,目前不够好,是因为已往努力不够时,则暗示学生今后如果努力就会取得好的成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目前较大的社会钢琴活动主要有考级及钢琴比赛。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弥补业余钢琴教学一对一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使得学生很少有交流、比较、检验学习成果机会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学增加阶段感,使学生及时获得阶段完成时的成就感。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也同时具有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琴动机的作用。但作为钢琴学习中较重大的活动,它所带来的结果对动机的影响也要充分地予以注意。消除失败的不良影响,强化成功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归因的方式。当学生成功时,应该强调努力的因素,而当学生失败时,家长应该及时地用努力得不够,临场发挥不好,对新琴不适应等等非稳定性因素来引导学生的归因,以增强他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总之,教师、家长总是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结果归结为主观努力方面的原因上,这样最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首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末页
  • 上一篇文章:练钢琴的秘诀
  • 下一篇文章:学习钢琴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