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盲人钢琴调律网 >> 首页 >> 自强故事 >> 谈盲人就业
谈盲人就业
作者:王道庄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235 更新时间:2009-10-15 11:37:55

  在讨论如何扩大盲人就业渠道的问题上,必须循流溯源,察标治本。那么,影响盲人就业的“本”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思想观念。
  首先,是社会的思想观念。盲人由于视力的残疾,导致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受到种种局限。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盲人被认为是“残而又残者”,处于社会的低层,打入社会的“另类”。即使是富有爱心的“仁者德者”,也是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施舍给衣食无着的盲人一块铜板,一碗稀粥,一张薄饼。总之,在人们的观念里,认为盲人对社会只有负担难有贡献的思想观念,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依然有它的影子。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雨伞,另一个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什么也没有带。晚上归来的时候,那个带雨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带拐杖的跌得满身是伤,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而这安然无恙的第三个旅行者,恰恰是个只有光感的盲人!于是,盲人旅行者就问他俩为什么会淋湿,会跌伤。拿雨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时,我因为有了雨伞,就放心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就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地方时,我知道自己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专拣平稳的路走,所以就没有摔伤。”那个带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时,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挑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依仗自己有拐杖,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那位盲人旅行者听后笑了,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雨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摔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走,更主要的是,我知道自己是个盲人,就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摔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惟有盲人没有淋湿摔伤”这个故事,说明人一旦有了忧患意识,就会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推而广之,盲人的视力缺陷,且不说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器官来适当地补偿,单就盲人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就能够避免许多常人所犯的错误。因此,认为盲人无所作为的世俗观念,在社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必须屏弃。
  其次,是家庭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普遍鄙视盲人的氛围中,众多的盲人家长也自然而然地认为,生个盲残孩子,是家庭的不幸,家庭的负担;更有封建残余思想严重者,认为是前世作孽上天报应。故而,家庭条件优越的,把盲残子女关在家里,端吃端喝,让他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怕摔着碰着,以优厚的物质条件养其一生;条件差的,父母或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想方设法用钱财给孩子留条生活的后路;或对其冷眼相待,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我在一些盲童学校的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县级、市级的盲童学校生源不足,适龄盲童的入学率不到百分之五十。我屡屡听到这样的消息;县残联、市残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促成了当地盲童学校的开办,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家长不愿送自己的盲残子女前往就读。究其原因,并不是缴不起并不昂贵的书本费,而是一部分家长认为盲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处。
  特别是对待女盲童,一部分家长认为,女盲孩子长大总归要嫁人,更无需读书。
  诸如此类错误的思想观念,常误了盲孩子的一生。给盲孩子积蓄钱财养其一生,可能会让他们平平安安无忧无虑地走完人生之路,但是,这会埋没子女的潜质潜能,谁能保证这些孩子中不会出现作家、艺术家、医学家呢?即使不会,终生过着仰仗他人不劳而获的生活,其人格也会受到扭曲。
  最后,盲人本身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一些毕业盲童和青年盲人身上。由于种种原因,盲校毕业的学生,比同等学历的健全学生,年龄要大一些,继续学习要吃力一些,再加上盲人职业学校大多离家较远,来往不便,花费较多等原因,不少盲人盲校毕业后,不愿再到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求学,自以为有了些文化基础,要么跟着会点儿专业知识的人学点皮毛,以求能混个肚子圆;要么重新回到家中,等着社会安排工作。盲人自身的这种思想观念,是十分有害的。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尽管社会对盲人有不少优惠的就业政策,但是,要想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并有所成就,还必须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精力和体力。靠皮毛技能,可能有一时之米,但不能有长久之粮;何况,如果连皮毛技能也没有掌握,单单依赖社会的恩赐,到头来,只能是低三下四,仰人鼻息,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应该明白,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而言,对盲人的关照不可能是无限制的。所以说,脚下的路,主要还要靠盲人自己闯出来。
  讨论如何拓宽盲人的就业之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利国利民的善举。显而易见,就业之路的拓宽,惟一的办法是让盲人受到更多、更深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前提,是文化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搞好这些教育,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尤其是转变社会盲人、对盲人事业缺乏真切认识的观念;这个观念转变了,盲人家庭的思想观念,盲人自身的思想观念,转变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如何转变社会的、家庭的、盲人自身的不正确观念?解铃还靠系铃人,要靠全社会对盲人事业的了解、宣传、关爱、资助、优惠;要靠盲人家庭、盲人自身的不懈努力。盲人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再加上社会的扶持,盲人就业的门路,何愁不能拓宽?
                                        
  盲人如果想合理地提高社会地位,合法地取得经济收入,合情地改善生活状况,就必须就业。为了这个不争的目标,盲人自身和社会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各地的按摩专科学校、按摩短训班、按摩师傅的言传身教,让许多盲人得以从事按摩行业。但是在欣喜之余,我觉得单一按摩职业模式只能算盲人职业建设的初级阶段,更高的理想则是:盲人,你可以对按摩说“不”!
  盲人是一种残疾类型,不等于按摩职业的别称。如果在农业社会,人们普遍以躬耕垄亩为生存方式,那么按摩算是很适合盲人生理特点职业,盲人和按摩的紧密联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今天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诸多新兴行业横空出世,对智力的要求远胜于对体格的要求,大多数的残疾已经不成为从业的障碍。即使是残中之残的盲人,以我浅薄的见识,按摩也不再是惟一选择,比如电台主持人,电话接线员,调琴师,教师等盲人都可以做。
  为什么可以做的不能成为现实呢?为什么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依我看,任何一种新举措出台,都要打破旧有格局,不仅要冲击人们的传统意识,而且要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这当然很难得到既得利益者的大力支持。在商业竞争几近搏杀的市场环境下,盲人,你想在哪个碗里分一勺羹呢!安心做按摩这份约定俗成的盲人职业吧!所以一个个盲人情愿或不情愿地走上按摩岗位,成为一个个优秀或不优秀的按摩师。一个弱小的盲人个体,很难脱离既定轨道,做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会没有先例、没有参照、没有借鉴,最主要的是没有渠道,他面对的还不仅是技术上困难,还有心理上的巨大考验:已经很特别了,还要特立独行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独辟蹊径的行为是高成本、高风险,收益却是不确定的。
  我觉得还有一个盲人职业单一的主要原因:盲人普遍受教育的程度太低。我听说有个盲校从小学到初中只有八年,到初二就完了,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达不到。我百思不得其解,学校是少一间教室么?在广大农村,这八年只怕也是奢望。全国稀罕物似的几个大学特教系绕来绕去还是按摩。教育的滞后使盲人在事实上不具备与健全人在其他行业平等竞争的实力。教育的滞后又有体制和经济的多重背景。
  当电脑和国际互联网成为日益普及的教育工具,人们轻松地从中获取海量信息,我却不知道全国九百多万盲人中有多少人有条件和网络亲密接触——这个“条件”包括经济上的实力和知识上的能力,恐怕目前能上网的盲人还属于为数不多的经济和知识上的“富贵兵团”。没有知识和信息就无法进军新的职业领域,可是没有稳定的职业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无从谈起知识和信息,这就陷入了一个让人无奈的悖论。
  然而,一些优秀的盲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职业重建树立了典范,

    盲人钢琴调琴师李任炜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和网站,正在把盲人调琴推向全国,他作为中国盲人钢琴调律第一人教授出了几十名盲人钢琴调律师,并在全国有了很大的影响,这条路已经成为了盲人就业的又一条新路。……他们的成就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敬。在这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盲人不再抹杀自己的爱好,努力和健全人一起开创出多元并存的盲人就业空间。


 

 

 
  • 上一篇文章:5岁盲女被誉天才 未培训可用钢琴演绎名曲[图]
  • 下一篇文章:川音15岁女孩琴艺打败成人 夺肖邦钢琴比赛大奖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搜索